租赁公司、汽车生产企业、相关设备提供商也会加入,甚至一些社区都有可能。
记者就电动汽车标准化有关情况,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相木。可以说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已初步建立,对规范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电动汽车标准化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先解决有无、后逐步完善。正在报批的《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规定了电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后,整车及电池需要满足的安全要求,确保人员不能发生触电危险,并可以安全逃生。国外有的标准,我们都有,有些标准我们要求更严、更细、更全。目前我国正在制修订的电动汽车标准还有77项,其中现有标准修订16项,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电池回收利用等新标准制定61项。其次,电动汽车标准,尤其是测试方法类标准,在新能源汽车推荐车型目录、国家补贴政策、863课题和创新工程的立项和验收中统一了测试基准。
这些标准中,目前已完成报批稿23项,不久将批准发布。例如GB/T 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系列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电气安全要求,包括车载储能装置、功能安全和故障防护、人员触电防护;GB/T 2838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规定了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最高车速等关键性能指标。纯电动商用车生产284辆,同比增长近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866辆,同比增长近37倍。
根据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统计,2014年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191辆,同比增长近11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3079辆,同比增长55%,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5161辆,同比增长91%。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447辆,同比增长近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594辆,同比增长近27倍。2014年1-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1137辆,同比增长328%
到了第四个阶段,其他专业的电力电子电器专业人员也进入了电动汽车的分标委当中去。以下是吴志新发言实录: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么大论坛介绍非常狭窄的电动车标准领域,大家都在讲中国汽车强国,以前曾经听说过一个俗话,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技术,一流企业做标准,当然这个标准跟这个标准略微还有不同。
他承担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对口和对接,上面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工业信息化部两个主管部门领导协调,行业标准主要是工信部装备司在领导,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在协调,那个标准化秘书处设在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来负责相关的标准计划和标准组织制定、报批、审核。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对于人员非常重视,我们两任正主任,副主任、秘书长都是副总工程师以上,都是负责标准化管理的工作。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习主席在考察上汽时又把汽车强国道路设定为发展电驱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志新表示,经过几个部委的协作,目前制定的相关标准体系包括了车辆的标准,里面涵盖了三类电动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还有零部件标准,以及基础设施的标准,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完善。
大家对标准非常关心,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再有,这次报告是在计划之外放进去的,我们专门要借论坛机会介绍一下电动汽车标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要让业界放心,也希望能够得到产业界的支持。标准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3月,第一届委员有30人,中心王秉刚任委员,我们副总工程师孙慧任秘书长。第四任我继续担任主任委员,秘书长由周荣担任。大家知道从2010年之后,整个标准状况发生一些变化,实际上在这之前,我们电动汽车分标委还在负责充电基础设施在内,第一批的充电站、充电机都是由汽车的标委会制定的,2010年随着电动汽车发展,国家从各个行业角度出发,[2010]49号文件做了明确的分工,这里面工信部牵头,由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具体操作,主要在负责电动汽车车辆本身,包括零部件,插头插座的标准,和电网就把界面说的比较清楚。
2003年是赵航任主任,2008年做了环届,主任委员由我担任,赵静炜担任秘书长。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志新我想讲三方面内容,我们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机构,包括历史的严格,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基本的情况,中间这个框子写了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实际上在全国电动车标准技术委员会是第27委员会,主要从事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相关的标准
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志新表示,经过几个部委的协作,目前制定的相关标准体系包括了车辆的标准,里面涵盖了三类电动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还有零部件标准,以及基础设施的标准,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完善。第四任我继续担任主任委员,秘书长由周荣担任。
2003年是赵航任主任,2008年做了环届,主任委员由我担任,赵静炜担任秘书长。尽管到目前为止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习主席在考察上汽时又把汽车强国道路设定为发展电驱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他承担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对口和对接,上面有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工业信息化部两个主管部门领导协调,行业标准主要是工信部装备司在领导,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在协调,那个标准化秘书处设在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来负责相关的标准计划和标准组织制定、报批、审核。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对于人员非常重视,我们两任正主任,副主任、秘书长都是副总工程师以上,都是负责标准化管理的工作。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志新我想讲三方面内容,我们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机构,包括历史的严格,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基本的情况,中间这个框子写了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实际上在全国电动车标准技术委员会是第27委员会,主要从事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相关的标准。到了第四个阶段,其他专业的电力电子电器专业人员也进入了电动汽车的分标委当中去。
以下是吴志新发言实录:今天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在这么大论坛介绍非常狭窄的电动车标准领域,大家都在讲中国汽车强国,以前曾经听说过一个俗话,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技术,一流企业做标准,当然这个标准跟这个标准略微还有不同。大家对标准非常关心,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再有,这次报告是在计划之外放进去的,我们专门要借论坛机会介绍一下电动汽车标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这要让业界放心,也希望能够得到产业界的支持。
标准委员会成立于1998年3月,第一届委员有30人,中心王秉刚任委员,我们副总工程师孙慧任秘书长。大家知道从2010年之后,整个标准状况发生一些变化,实际上在这之前,我们电动汽车分标委还在负责充电基础设施在内,第一批的充电站、充电机都是由汽车的标委会制定的,2010年随着电动汽车发展,国家从各个行业角度出发,[2010]49号文件做了明确的分工,这里面工信部牵头,由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具体操作,主要在负责电动汽车车辆本身,包括零部件,插头插座的标准,和电网就把界面说的比较清楚
所以我国商用车电驱动的主流技术领先。在充电设施方面要破除壁垒,解决我们现在推广电动汽车的困难。
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助于促进进一步提升。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凝心聚力,鼓起勇气,攻坚克难。此外,全球电动汽车产量已经超过了40万辆,比上年翻了一番,美国在政府政策的措施刺激下,它的保有量也占到了全球总销售量的大概40%。正是这些基础的研究,其成果奠定了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领域不断进步。
创新商业模式,优化提升电动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今年前七个月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是汽车业仍然保持着平稳增长。
我们要及时调整和优化科技的资金投入结构在战略布局长远发展,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大对技术研究,前沿探索、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稳定的持续的支持体制。第三搭建公共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加大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研究和重点共性关键技术的持续投入,及时调整和优化科技的资金投入结构在战略布局长远发展,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上下功夫,要加大对技术研究,前沿探索、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稳定的持续的支持体制。
大力开展智能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输出和产品输出越来越多,我国部分品牌的电力汽车和关键零部件正走向世界。
在动力电池方面,一要加强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如开展高电压的材料,副离层的材料,硅碳负极板等等一些多元的新材料的研究和电极、电解质的研究来提高电池的性能。女士们、先生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国的汽车人坚持创新,把握重点,实现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他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提出四点建议。万钢表示,我国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很清晰,随着技术进步新能源汽车真正达到零排放标准时,面对全市场竞争,我们最终还是要靠技术进步并参与竞争,这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为2020年到时候退出补贴的时候,全要素的竞争上面能够打下基础。
由于智能和网络发展,汽车在安全性、节能性、便捷性、舒适性等方面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们目标实际上很清楚,我们知道我们今天推动电动汽车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国务院的指导意见比较明确。
在9月6日全体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科技部近期制定启动十三五电动汽车科技规划,目标是紧跟电动汽车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经济发展,把握关键重点,在下一代写实电机电控系统,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和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前不久国务院发布的各种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许多措施都在落实。
一方面我们要在安全环保的前提下,降低新能源汽车的门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源加入。在继续支持整车企业自主研发各类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这些驱动的同时,我们还要非常重视新型的铝镁核心技术材料,碳纤维材料,新材料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